🔥 最後更新時間:2024-06-12
Good Day!這是一篇 2023 個人回顧內容,旨在放開一切寫作標準、SOP,寫我想寫的自由格式,如果你對一個業餘 Blogger 的 2023 回顧感到好奇,歡迎繼續看下去!
前言 |Introduction
好像自從大學畢業工作(2021)後,從未好好寫過一篇跟 SEO 無關的文章
想當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(?),在過往的無名小站(透露年紀,Q)時代到社群興起的 FB Post,再到痞客邦的重回 Blog 時光,最後一路走向 WordPress.com 和如今的 stellaclife.com
那些抒發心情、生活紀實的文字近幾年轉變為 IG 的社群貼文,甚至在出了社會後連貼文都不怎麼發了
不過,第一次的長文回望發現,寫作好像一直都在我的生活裡,不管高產低產,不管平台載體,始終運用著文字進行一些產出
成為社會遊戲角色至今也有 2 年多,算是脫離新手村的感嘆中,2023 年底終於有充足的能量可以來 Recap 下(結果 12/27 動筆後就停筆,咻一下就跑來 2024 了!
Anyway, let’s move on ʕง•ᴥ•ʔง
Q1|春天|Spring
終於有回望的餘裕
「透過自我說明(or介紹),大概就能感受到,一個人心中對一個狀態或身份認同的改變吧」這是 Q1 的我最大的感觸(?
在 2022 年底時,工作上被拔擢為 Senior,但是那時候的我也才不過接近 mid-20s,一直有種自我懷疑、覺得「真的是資深嗎」的感覺,因為實際上也真的不是,頂多是這個地方的老鳥吧(菸)
所以和親朋好友說明時,我不會用「小主管」形容我自己,我更喜歡把自己定義為「小組長」,就像大學團體報告的那種
後來開始經歷了瘋狂帶新人的時期,碰到了各式各樣的「小組員」,這中間的磨合碰撞,也重新激盪起我對於產業知識的 Why 跟 How,同時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次的 Refresh
這次為了看看我 Q1 到底做了些什麼,試著從各種備忘錄、對話紀錄或自己的群組找找蛛絲馬跡,可以說這時期的不斷輸出讓我開始有點 Burn out,但也無意識的開始了解管理層的邊角
同時也是 Q1 的節點,我開始有意識、有餘裕去回顧工作的 2021 / 2022 / 2023 這些年
初入社會的 2021 懷著忐忑、不安,還記得上班的第一天是疫情 lockdown 的第一天,搭捷運時路過忠孝復興站還看到記者在拍捷運有多冷清,而我是背景一閃而過的紀錄之一
也曾經有一週因為覺得自己很爛、覺得自己跟不上優秀的同事而當機,那個當機是真的有點靈肉分離的感覺,就手有在動,但是腦子一片空白,我自己也有點被嚇到
現在回望,只能說孩子啊,You’re just too young to handle(菸),後面還有更多的挑戰啊(欸)
2022 的開頭公司業務大轉換,我也成為了小團隊那時大概唯一的 PM 擔當,一開始前無先輩、後無來者,只能靠自己披荊斬棘,這一年很深刻的感受到,事情來了就做、問題來了就解決,沒有餘裕思考、沒有閒情傷懷,就是個無情的工作機器
2022 的我還沒有很多自信,僅僅是想把事情做好,不愧對於自己、不拖累別人,能夠協助同事就盡量幫忙,面對客戶也希望盡善盡美
最後,又回到了這一段的時間線 2023 Q1,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彼時,我唯一找到一句 Q1 留下來跟工作相關的自我問答是:「今天忽然思考了在目前的狀況下,帶人耗掉的心力對於我成長的狀態是如何?」
這句 Q,我始終 no answer,起碼沒有正面回覆過
不過 2023 的我終於有餘裕可以去 throwback,把視角拉高去俯視我的工作和生活,「究竟哪些是我想要的呢?」、「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是什麼呢?」我雖這麼想著,也還是沒有任何唯一答案
雖然 quarter life 平平穩穩地度過,但一些火苗也隱隱約約在我的心中燃起
Q2|夏天|Summer
專注自身 mode ON!
這一年的夏天無疑是炙熱的,不管是物理還是心理
Q2 的我開始專注於自身,沒有意識地展開了 Digital Detox,開始長時間的登出 Instagram /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,偶爾想看才滑一下,就是自然而然地就這麼做了
另一方面我也開始善用 iOS 的狀態模式,盡量讓自己不分心、保持數位桌面的整潔,雖然我收到了一些朋朋的些微抗議(抗議我很難聯繫XD),但完全不影響我對勿擾模式的上癮
同時這樣的「專注自身」不止於所謂的專注力、生產力,我覺得更多的是對「我」本身全面的一個再觀察,觀察我的情緒、我的能量、我的動力波型
下班時研究想研究的知識,想耍廢就耍廢,不去後悔自己的每一個選擇、每一個當下、每一種情緒,不去責備不夠完美的自己,以及懊惱本就還有很多未知的稚嫩
身心靈上我覺得有一種被鑄造、再鍛鍊的感覺,形成了一個很底層卻穩定的內核保護圈,開始練習於將反饋機制建立於自己,工作上也開始變得更加有自信,客戶留存率不錯,甚至還去講了 2 場外訓
也是這時候漸漸感受到,有時候很多的負面情緒,像是憂鬱、焦慮、浮躁、失望等,其實很大來源於想像與現實的差距,如果我愈能理解現實的本質,我的內核能夠愈安定
而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,順流的展現,所以即便心中的火苗開始燃燒起來時,好像也不曾 totally freak out
愈接近夏至,工作上的我也開始注意到 something is getting wrong,嘗試著盡力去改變或調整,但框架是不容易變化的
不過感謝那個很底層卻穩定的內核保護圈,在各種情緒的表層外,不管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還是各種驚濤駭浪,站在情緒頂點的我都不會去做決定,情緒高峰的後浪上才會再去思考和行動
現在看來,我覺得是很棒的一種練習和經驗,我能夠理解我自己的情緒展現,能夠在平穩時回頭像剖析他人般理解自己
因為我清晰地明白,起碼這個時候的我無法沒有情緒,既然無法阻止它的發生,那我只能練習去控制、去掌握風險,以盡量不傷害到他人的出口展現
話雖如此(反轉術式?),即便擁有內核保護圈的底層穩定,我也知道俗世的我(?已經開始接不住自己了,這樣的跡象顯於每週日上床時間的拖延、無法真的笑笑度過工作日…
沒錯,仔細回想,我在 Q2 的中期其實曾擁有過很好的步伐、很好的能量,結果結尾時直接像經過 Google 演算法更新跳崖的流量,碰,開始跌到谷底,不可謂世事難料啊(菸)
總之,炎熱的夏天繼續延續著
Q3|夏天|Summer
哪怕一點點都好
大概一個月了,我觀察自己陷入低潮期超過一個月了,整個人能量非常之低迷
遙想起 Q1 時好像跟好同事聊過,我不會讓自己在這種低迷之中太久,如果不行了,我可以掌握的就是自己的選擇
這種低迷讓我感受不到世界的良善和快樂,那時候我還滿害怕的,原來狀態的差別真的大大影響了我看世界的角度,本質上很樂觀的我,那時期簡直套著灰色濾鏡
伴隨著人生第一次的胃痙攣,差點以為自己要昏倒在路邊,那個眼前一片白、然後狂冒冷汗、想吐又吐不出、胃痛到爆的經驗是真的不想有第二次了(結果後來又發作了一次XD)
這種身心靈狀況再進行了數次一對一也沒有改變時,我就大概知道,差不多了,我只需要一個契機、一個撕裂口
然後,它就來了,猝不及防的稻草就這樣遞上來了,花了三天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是否要做這個選擇,是否不是因為一時激動想做這個選擇,是否真真切切是我現在想做的選擇
甚至我還動用了身心靈的力量(?)希望透過天使數字來獲得一些力量XD 於是,還真的看到了我不常見的 555 / 999 這兩組數字
都是跟「改變、轉換、邁向新開始」相關的訊息!
當下真的覺得 wow 是不是老天爺再告訴我,不用擔心,相信你自己的決定
有時候,對自己的決定,我們只是需要再多一點點的肯定,哪怕一點點都好
然後,我就遞辭呈啦,人生的第一次,準備離開第一間公司、第一個身為 First member 的團隊
第一段職涯旅程,於是劃下句點。
Q4|秋冬|Fall&Winter
隨波逐流,隨風盪漾
我是裸辭的,帶著還算足夠的本錢,回望像是跑了 2.5 年的馬拉松,「只想好好休息」的念頭是我的 priority 1
於是開始了久違的休息日常,也在這段時間回了老家和爸媽一起住,感謝於能有由衷覺得「家,就是最好」的環境
除了出國旅行,這段空白我沒有任何設限,也沒有太多的計畫,又再度想起頂樓加蓋的隨波逐流那集 Podcast,於是我就在老家的風中隨風盪漾XD
但隱隱閒不下來的心,又開始埋首於 Blogging、上 Google 廣告的課、看 YT 前端程式的教學,看一切我有興趣但之前沒時間或精力去做的事
這段專注於自己的日常,我很喜歡和自己相處、再發現的過程,這些日子也像是冥想中調息的過程,抓回當下的意識,live in the present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
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這樣,在休息的時候還是想找事做,彷彿閒不下來一樣,但又矛盾的覺得那我真的有在休息嗎?偶爾會陷入這樣的狀態焦慮中
此時我調整狀態的方法是和內心對話,透過幾個於我很有力量的字句去撫平焦慮後面的癥結點
🪐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,無所謂快慢」:
所以不用擔心是不是落後於誰,生活更像是養成遊戲而非競速遊戲,這樣的煩惱只是庸人自擾
🪐「允許一切的存在,這就是那個當下」:
所以焦慮的時候稍微停頓一下吧,讓紛亂的思緒重新整理,接受偶爾就是會有這樣的情緒存在,不需要抗拒或抵觸,去做些別的事轉移注意力也可以
剛好也看到我喜歡的 only3minute 在 2023.10 也離職了,她的離職相關 post 都讓我很有共鳴,難道是因為年紀相近又都在行銷圈嗎(?
總之,很喜歡她的一段文字:「真正的自由是有所選擇,而非全部擁有。」
究竟自己喜歡什麼?想做什麼?Echo 回 Q1 的思考,於年末的此時,依然沒有一個穩定的答案,不過,一樣用從 3 分鐘看到的句子為 Q4 作結
「我不知將去何方,但我已在路上。」
Bye, 2023!
Takeaway for myself, and you…?
倒數第二個區塊想總結下過去在工作中培養出的思維或軟技能,算是一次重整和再輸出,幫我自己記錄下一些收穫
- SOP / Template Mindset
- 因為新創的關係,經歷過組織從不到 10 人到快 60 人,製作工作 SOP 和文件 Template 的應用可以有效幫助整個團隊協作、降低重工率和節省時間
- 文件需有對應的 Owner,並且可以建立起團隊協作的文件優化習慣
- 跑數據文件 or 協作文件最好在製作上就有「說明書」內容,幫助後進夥伴了解怎麼執行和協作,也節省每次都需要說明的時間
- 工作流自動化
- 待熟悉工作流後,可以建立起定期檢視工作流的節點,找出可自動化協助的項目,節省「僅費時」的固定事項
- 可透過 AI 、Coding or 其他數位工具完成自動化需求
- 變量思維
- 就像 Contentful or Javascript 的邏輯,如果有同樣的結構,但應用上只有部份 Input 不一樣的話,將這個 Input 變成 Variable,整份內容變成一個模組,改變變量即可
- 實際應用上包含 Prompts / Coding / 寫作模塊化等方面都可以,可以大幅節省時間
- 跨團隊協作、夾心餅溝通術
- 如果有跨團隊(2人以上)和夾在上下級中的溝通場景,若請 A 和 B 傳達資訊,最好可以再和 B 確認或視情況看是否補充原因、細節
- 確保資訊認知維持一致性,降低溝通不達意或歧異性
後記 |After writing
“You can’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;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.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.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— your gut, destiny, life, karma, whatever.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,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.”
「當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,你不可能將這些片段串連起來;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。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段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連起來。你必須要相信某些東西:你的勇氣、目的、生命、因緣,所有種種。這個過程從來沒有讓我沉淪,只是讓我的生命更加地與眾不同而已。」
一直都很喜歡 Jobs 的這段話,成長其實是有跡可循,但需要我驀然回首,才發現,我其實走了那麼遠,so I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– no matter what.
也感謝自己終於寫完這篇文章,前後斷斷續續寫了 2 個月,2024 也開始了 2 個月,要邁向第 3 個月啦!(如果年末 2024 回顧 Q1 發現,欸自己還在寫 2023 throwback XD
但反覆提筆又放下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,這段書寫的過程就像是從深處把自己再挖出來檢視一樣,究竟這個個體經歷了什麼?想留下些什麼?
支撐我不因為 2024 都開始那麼久還是要寫的原因,可能要感謝去年看的原子習慣的一個 mindset:「持續的重要性,即便是 1 % 也好。」
忘記之說聽誰說過,不管看了什麼樣的書或文章,這其中只要記得 1 個概念,其實就能對生活有不小的影響了,因為重點還是持續地應用和行動!
「種樹最好的時機是 10 年前,其次是現在。」
所以,行動吧!Let’s move on!
不知道真的會有人看到這嗎?如果有的話真的很感謝你的時間 XD 也很好奇你為什麼願意看到最後,若對上述的內容有任何想法,都歡迎留言給我!
很謝謝你看到最後,希望你會喜歡我的分享💕
若有任何問題或分享也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寄信給我唷!📩stellaclife@gmail.com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認為有幫助到你,可以請我喝珍奶、小小支持我繼續產出唷!那麼,Goodbye n See ya✨
⇣⇣⇣你的小小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,真的很謝謝你♥(´∀` )⇣⇣⇣
請我喝珍奶!